海洋测绘团队为海底地震和海啸形成机制提供新方法 论文发表在nature子刊-欧洲杯在线买球平台

 海洋测绘团队为海底地震和海啸形成机制提供新方法 论文发表在nature子刊-欧洲杯在线买球平台
欧洲杯在线买球平台-欧洲杯手机投注
    欧洲杯在线买球平台-欧洲杯手机投注 / 教学科研 / 正文
海洋测绘团队为海底地震和海啸形成机制提供新方法 论文发表在nature子刊
发布时间: 2023-06-08  作者:  浏览次数:

近日,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张凯副教授为第一作者,阳凡林教授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吴自银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完成的论文《complex tsunamigenic near-trench seafloor deformation during the 2011 tohoku–oki earthquake》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该研究成果通过对多波束地形测量数据误差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深海海底形变精细化分析方法,为回溯深海同震地形变化提供了一种高效的途径,可对海底稀疏分布的近场监测数据形成有效补充,对研究海底地震及海啸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现代海洋测绘技术揭示地球科学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范式。

该研究工作由山东科技大学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联合开展,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28066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830540 & 41930535)等联合资助。(通讯员:孙金香、张德彪)

海洋测绘团队简介:

山东科技大学海洋测绘团队专注于研究与发展海洋空间信息获取理论与技术,海洋智能监测与装备研发,海洋空间数据管理、表达、分析与应用,为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权益维护提供测绘保障。近5年,团队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山东省技术发明奖等科技奖12项,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组织境内外专家编著《海洋测绘丛书》共11部。团队至今已培养200余名博硕士毕业生奔赴全国海洋测绘一线。

研究成果简介:

2011年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1级强震,地震引起的大海啸致使超过15000人丧生,并引发了福岛核电站泄漏等严重灾害。然而,诱发大规模海啸的深海海底同震形变特征尚未明晰,导致海啸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深海地震同震形变观测对于研究海啸的预警与防范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限于深渊海域的严苛环境,近场海底形变观测数据非常匮乏,导致近海沟处的同震形变特征这一关键信息目前仍知之甚少。

针对上述科技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波束误差统计精化处理的海底形变分析方法,消除了海沟深渊区域复杂水声环境噪声干扰,并对日本东北大地震的海沟处(图1)地形同震形变特征与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1 研究区域(黄色航迹为研究数据区域,白色航迹为已有研究覆盖区域)

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主震区靠近海沟处的同震形变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水平方向上,海底滑动位移幅度达30米,并向海沟方向消减(图2b)。由此引发的海底同震抬升效应引起了强烈海啸,且海底抬升幅度亦沿向海沟方向呈现减弱趋势。然而,该趋势在背冲逆断层附近发生反转,转而表现为向海沟增长的特征(图2c)。上述发现中,海底水平滑移与海床抬升幅度的显著背离大异于经典的地壳弹性形变模型,揭示了海沟处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增生楔状体在地震中所产生的显著塑形同震形变效应(图2d)。该效应在海底同震抬升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为进一步揭示俯冲型地震中的大规模海啸诱发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2 2011年日本东北海域俯冲型大地震主震区近海沟处的海底同震形变特征。(a) 近海沟处海底地形特征;(b) 破裂滑动引起的海底水平位移;(c) 破裂滑动引起的海底垂直形变;(d) 深海地震同震形变机制模型

论文引文:zhang, k., wang, y., luo, y., zhao, d., wang, m., yang, f., wu, z. complex tsunamigenic near-trench seafloor deformation during the 2011 tohoku–oki earthquake. nat commun 14, 3260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8970-z

论文链接:


上一篇:
喜报!我院教师信睿获全国高校gis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下一篇:
【智“绘”讲堂】冯延明作“artifical intelligence of things and geodetic case studies”专题报告
网站地图